上周六晚上吃完晚饭,我们一家人去公园散步,在走到一个小花坛时我们坐在水泥凳上休息,就在这时一只全身灰色的小猫悄无声息的出现在了我的脚边,随后发出很微弱的叫声配先查,叫声微弱到了几乎被树上的蒙古寒蝉叫声淹没。
女儿一直想要养只猫,但奈何妻子不喜欢养猫,所以女儿一直没能如愿。妻子不喜欢养猫并不是不喜欢猫,恰恰相反,她小时候养过两三只猫,据她讲那时候生活条件不好,父母给她煎个鸡蛋她都得悄悄的给猫吃,冬天怕猫冷还会强制把猫按到被窝里,换来的是猫一通乱挠,她也不生气,更舍得不得打猫。她不喜欢养猫其实是照顾两个孩子都有些自顾不暇了。
这只小猫不知道是什么品种,但出生绝对不超过20天,可能是被人遗弃在这的,肚子已经干瘪,皮包骨头,肋骨清晰可见,它已经非常虚弱了。但它依然不断的凑向我的脚,挪开它就跟着,我站起来走,它也跟在后面。
女儿看到后兴奋的大叫,央求我去给小猫买火腿肠和矿泉水,买回来后女子自己喂它,吃了一些东西后,小猫几乎一直跟在女儿后面,最终还是在女儿的央求下,妻子同意了收养它。这只猫看起来是在求生欲的驱使下做出了这些动作,但是仔细一想,当时晚上有很多人路过那个小花坛,而且很多人坐在那里,为什么它单单来到了我的脚边呢?我想这或许跟猫这种动物有一定的灵性有关系吧。它或许能够分辨人的友善与否,这能知道小孩更容易接受自己。
在百科上,关于灵性的解释有两个:一个是说非常聪明的人,一个是说驯化后的动物有一定的智力和能力。既然如此,我们不妨就从家养动物中找一找有灵性的动物以及它们有灵性的表现吧。
“灵性”这个词听起来很抽象配先查,但科学家已经找到了衡量方法:主要通过脑化指数(EQ(大脑与体重的比例)和神经元的数量来判断。当然,光有硬件不够,还要看实际”业务能力”——比如学习能力、情感表达和特殊技能。
大约1.5万年前,人类驯化了第一只狼,这是人类第一次成功驯化动物,也算是”最成功的”投资”。被驯化后的狗不仅成为狩猎好帮手,还自发担任起”保安队长”的工作。到了如今它已经从“保安队长”的岗位上被开除了,依然作为人类的陪伴存在着。
科学的研究表明,狗的脑化指数(EQ)为1.2(人类7.4-7.8,猫1.0),神经元数量约为5.3亿个(猫2.5亿,黑猩猩2.45亿),可见狗在家养动物真的是算比较聪明的一种了。
除了硬件配置高,狗子的”软件”也很强大:导盲、搜救、牧羊、缉毒……几乎没有它们做不到的。更重要的是,它们有惊人的情感感知能力。许多养狗的人都有类似经历:当你情绪低落时,狗子会默默靠近,用头蹭你,或者把玩具叼到你面前——这不是巧合,而是它们真的能读懂我们的情绪。至于其他的类似于“忠犬八公“之类的真实事件更是不胜枚举。
牛马从来都不是只知道一味的低头苦干的动物,它们也是有灵性的。接下来我要为这些大块头正名了!牛的EQ约0.9,虽然神经元数量不及狗,但它们的情感表现往往更加动人。比如2022年在安徽淮南,一位农民准备卖掉养了多年的母牛时,牛突然前腿跪地。这个举动让主人当场退掉定金,决定继续养它。动物行为学家认为,牛虽然会因为生理原因流泪,但在特定情境下的跪地行为,很可能是一种情感表达。
马同样聪明得很。”老马识途”不是白说的,它们不仅能记住多年前的路途,还能认出许久未见的人。内蒙古就有一匹退役军马,相隔十年后仍能认出曾经的老骑兵,亲昵地蹭对方肩膀——这种长期记忆能力,在很多动物中都是罕见的。
家禽似乎跟灵性没啥关系哈,不过可别小瞧大鹅,它可是家禽中的”异类”。所有家禽中,鹅的脑体比最高,接近某些哺乳动物的水平。它们会技能也不少:
防蛇高手:厚羽毛让毒蛇无从下口,锯齿状喙却能把蛇咬得遍体鳞伤看家护院:陌生人靠近时会大叫预警,效果不输小狗,而且狗一旦暴走咬伤人就得打疫苗,但大鹅不需要黄鼠狼克星:养鸡场放几只鹅,黄鼠狼都不敢来偷鸡这些能力背后,是鹅强大的环境识别能力和社交能力的体现。它们能区分熟悉的人和陌生人,而且大鹅在攻击时还会发出持续的大叫声来吸引人,最关键的是它的驱蛇能力是其他的家养动物所无法比拟的(猫可以,但是散养的猫几乎不着家)。
从纯科学角度,动物的行为都可以用生物学和进化论来解释:牛流泪可能是为了排盐,狗亲近人可能是出于群体本能。但知道这些并不妨碍我们对它们的情感和感动,也正因为了解这些行为的生物学基础,我们反而更惊叹于进化塑造出的这种神奇联结。
我认为“灵性”或许不在于动物有多像人或者它们的行为有多么拟人化,而在于它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与我们建立了跨越物种的情感连接。这种连接配先查,从1.5万年前人类驯化第一只狼开始,就一直存在。
联丰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